说起11室青年职工孙玉兵,估计所里大部分人还不太熟悉。他2010年博士毕业后就来到应用等离子体研究室工作至今。主要从事放射性核素在环境介质的物理化学行为和碳基纳米材料对放射性核素高效富集的机理研究。他经常带着满脸的疲惫却很乐观地说,在科研道路上辛苦并快乐着,希望能“放射”自己的梦想。
让我们一起看看这位普通的科研工作者如何诠释这句话。刚入职时,为了早日熟悉科研环境,他天天泡在实验室和学生同吃同住,在学生宿舍一住就是半年多。为了安心工作,他不得不将未满两岁的小孩寄托在外婆家,放弃与妻儿团聚的快乐时光。为了尽快将试验数据整理成文,他早上7点多就在办公室查看文献写文章或在实验室补充数据,一直工作到晚上11点。周末还加班加点埋头苦干,没有时间概念,饿了就吃点填饱肚子,困了就在实验室或办公室打个盹。“周六保证不休息,周日休息不保证”这是他的常态。
为了保证每一个试验数据的准确性,他多次到上海光源和中科大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连续24小时对样品进行测试,然后马不停蹄地赶回来继续整理实验数据。2011年9月,由于长期劳累和熬夜,从上海光源做完实验回来大病一场,他贤惠的妻子特地请假到科学岛来照顾,可他就是在医院也停不下来,一边打着点滴一边查阅文献。功夫不负有心人,一系列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都发表在环境科学与生态领域著名的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Sun et al., 2012, 46, 6020-6027; 2013, 47, 9904-9910; 2015, 49, 4255-4262; 2016, 50, 4459-4467.) 期刊上,其中2012年发表的论文被评为第八届安徽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近三年来,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SCI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在1区期刊(中科院分区)发表SCI论文8篇,目前这8篇文章他引次数达到400多次。孙玉兵还积极申请各类项目,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和合肥大科学基金3项,还参与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多项。
孙玉兵不仅自己的工作做得很出色,同时他辅导的学生也表现突出。2014年起他协助王祥科老师带丁聪聪、金忠秀和程文财等博士生。从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过程的操作,学术论文的修改直到发表,每一项他都是亲力亲为。他们很多人是跨专业,对SCI论文的书写不很熟悉,化学实验做得少。孙玉兵就亲自手把手教会他们做化学实验,指导他们写学术论文,帮助他们修改论文。即使一篇小论文,孙玉兵也不厌其烦地指导学生进行十几次的修改,保证每一个环节的准确性。2014年中秋节,为了论文能及时发表,他放弃与家人过节,来到办公室修改论文直到深夜。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在孙玉兵的指导下,金忠秀的论文很快就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2015, 49, 9168-9175)上发表,成为所有在职博士生中第一年就在1区期刊上发表文章的第一人。在孙玉兵悉心指导下,学生丁聪聪三年来也在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等国际著名期刊发表论文20篇,其中第一作者文章就有7篇。程文财,作为四川大学的代培生也发表16篇SCI论文。这些学生取得如此多的研究成果跟孙玉兵的精心指导密不可分。
孙玉兵不仅把自己的科研做好,还热心帮助他人,主动揽下实验室管理的工作。由于课题组人员多,使用各种化学危险品也很多。孙玉兵亲自登记每一瓶试剂名称并统一存放,方便学生们使用。对于剧毒试剂或是放射性核素,放在专门橱柜钥匙由他自己保管。对于每个研究生特别是新生,孙玉兵都要给他们对所有仪器的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进行培训,细致讲解如何注意实验室安全,特别用电用气安全。他每天都要排查实验室的安全隐患,检查实验室的卫生。管理好实验室所有的仪器,一旦出现问题他及时维修或保修。这几年来,在孙玉兵有效地管理和监督下,实验室从未出现任何安全事故。在日常工作中,他都是低调平淡地亲力亲为地处理了遇到的突发事情,既方便了急用仪器的师生,又节省了时间和课题经费。
孙玉兵在日常工作中,对同事和学生总是有求必应,无论在学习上工作上或生活上,只要他能做到,从不嫌麻烦,都会乐呵呵地答应并热心做好。平时他却是个话很少的人,套用一句广告词,他就是“说得少,做得好”踏踏实实,无私奉献在科研第一线。
孙玉兵生活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