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王亮,相信很多等离子体所人都不陌生。在EAST装置升级改造的“战场上”,在EAST物理实验相关学术交流会议和讨论中,总是活跃着他的身影;在国际会议的报道中和所内各次总结表彰会议中,也常能出现他的名字。他是托卡马克物理研究室(六室)边界诊断组一名年轻的研究员,也是同事眼中“懂得尊重他人、谦虚、礼貌、实干,笑呵呵的师兄。”在“青春风采”栏目推出之际,他应邀简述在所里的经历以及他的感恩与梦想。
结缘,兴趣使然
2008年前,王亮并没有想过自己会和聚变结缘,彼时他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的一名博士生,方向是低温等离子体物理。然而一次参观改变了他的科研轨迹,在了解EAST装置和等离子体所聚变研究历程之后,他发现自己对聚变能研究这项开发人类战略性新能源的工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等离子体所蒸蒸日上的发展势头也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受到了正能量的感召,他毅然做出了改变科研方向的决定。在2009年7月博士毕业后,他来到了等离子体所工作。
然而转方向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初到等离子体所他也经历过迷茫,新课题千头万绪却又无从下手,他陷入了困境。“不知道干什么好,也几乎没做什么具体的事”。然而他坚信当初的选择并坚持了聚变研究的道路,为使这些“空闲”时间不被虚度,他的应对方法是自学。经过一年的调研与刻苦学习,渐渐找到了入门的途径。2009年室里安排他负责一个新的课题,即与H模、ITER物理密切相关的偏滤器和边界物理研究并负责EAST偏滤器探针诊断系统,正巧徐国盛研究员回到国内,及时为他指点迷津,让他茅塞顿开,找到了工作的方向,科研之路豁然开朗。此后7年,他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来续写他和聚变研究的缘分。
团队,成长土壤
等离子体所拥有一支大科学工程团队,并崇尚“甘于奉献、团结协作、锐意进取、争创一流”的团队文化。当问及团队对于其有何种意义时,王亮回答说:“团队是个人成长的土壤。”他非常感谢所领导、室领导以及各位老师曾经给予的帮助,前辈们的指引很多时候让他的工作事半功倍。他认为大科学工程不是凭借谁的一己之力能够实现的,不止是那么两三百人的事,除了活跃在装置设计、总装和实验一线的工程师和科研人员,还有很多平时不广为人知的人同样功不可没。
他回忆了前些年在“装硬件”时,曾经碰到过很多小问题,每次一打电话,不管是否在工作时间,负责安装的师傅都能“随叫随到”,可能所里很多人都喊不出他们的名字,但他们同样为聚变研究做出了力所能及的贡献。正因为很多人默默无闻的奉献,汇细流成江海,才凝聚成等离子体所每一次飞跃。在工作中,王亮用实际行动表达了他对同事的欣赏和感恩,以及他作为大科学工程团队成员的自我认知和对集体的认同。同事们这样评价他的表现,“严格要求自己并积极指导配合大家工作,和我们关系很融洽。”
进步,从未止步
来所7年,王亮交出了漂亮的成绩单,成为目前等离子体所最年轻的研究员。他谦虚地把自己的成绩归功于赶上了等离子体所飞速发展的好时代,但众所周知,机会总留给有准备的人,很多同事则认为他的成绩更多取决于个人努力。周二笔者联系他时,他简单介绍了自己接下来几天的工作安排:“昨夜熬到3点多……本周还有两个报告要准备,另周五做与我的方向相关实验,还要召集大家讨论。”在2016年EAST物理实验中,这样“连轴转”的情况时有发生,他保持着历来的工作态度和状态,从不懈怠、迎难而上,踏实走好每一步,点滴地积累着力量,向一个个新任务发起挑战。
王亮说:“人的一生总要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聚变研究就是一项意义深远的工作,有幸参与其中并且能做一点贡献,哪怕只是微不足道的贡献,也能让人收获到实现人生价值的满足感。”他介绍,托卡马克偏滤器与边界物理是目前国际聚变界的一个焦点课题,需要解决的难点非常多,从事该项研究很有意义并且充满了挑战。以上两点都是他不断进取的动力。
王亮最喜欢的一句格言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与他以及他的同事交谈之后,笔者脑海中不禁浮现出《诫子书》的另一句“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内心宁静、待人谦和、志向明确、踏实勤奋、锐意进取,希望这些优良的品质,能继续让他发光发亮,在聚变研究领域攻克更多难题,取得更多具有影响力的成果。
笔者的一些话:
来到等离子体所之后,我认识了非常优秀和敬业的科学家,他们中不乏“工作狂”,由衷地对他们表示敬佩。但是我不愿意用高大上的词语来记述他们的故事,也不愿意用华丽的辞藻描述他们的品质或者堆砌他们的工作业绩,更不愿意让他们的形象脸谱化。我更愿意相信,人是“凡人”而不是“完人”,每个人身上都有或多或少的正能量,有的人身上集聚的能量多,那么他们会带有光环,有的人的能量则在细枝末节中流露出来,这也许是萤火虫的微光。
万物都会经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收集的正能量多了,就能够获取更多前进的动力。进步吧,从了解、理解和欣赏身边同事身上的闪光点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