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再见了,老朋友

国家大科学装置“合肥超环”进行末次放电实验

2012-10-15 | 作者:文/蒋缇 图/周发根 |【 【打印】【关闭】

    1012日下午,我所百余名老中青三代科研人员齐聚合肥超环(HT-7)控制室,共同见证了合肥超环装置最后一次放电实验。此后,这个有着20多年历史的托卡马克实验装置将准备退役。

    下午250分,科研人员陆续来到合肥超环控制室,这其中包括十几位年逾花甲的老研究员,时隔多年,他们又再次共同坐在监视屏幕前,重温当年的工作场景。在李建刚所长主持下,老一辈科学家相继发言,讲述了与合肥超环有关的往事:“装置的部件及有关设备陆续运到合肥,共46节火车车厢”;“装置不是简单的引进,我们根据研究和实验要求,将原装置的48个纵场线圈合并改造成24个,重新设计制作了新的真空室,增加了34个新的窗口”;“我个人申请的和合肥超环有关的基金就有8项”;“当年做实验的时候,我在控制室的椅子上练就了一闭眼就能睡着,一放电就能醒的本事”……老一辈等离子体所人坚韧不拔的创业故事感染了现场所有的人员,他们希望年轻人能够继承老一辈的优良传统,发扬大科学团队精神,锐意进取,开创我所聚变研究事业新局面。当高大明研究员按下操控按钮发出第118000炮的指令后,在场所有人员陪同合肥超环走完“职业生涯”的最后一程,共同回味20多年来的酸甜苦辣。

    对于等离子体所人而言,合肥超环是意义重大的“朋友”,它和大家有着长达20余年的交集。20世纪90年代初,俄罗斯库尔恰托夫科学中心核聚变研究所所长卡多姆采夫院士表示,愿意通过国际合作,将该所的T-7超导托卡马克装置移交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为使我国核聚变研究在较短时间内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当时的所领导班子果断决策,决定接收T-7装置。1991年,我所和俄罗斯库尔恰托夫科学中心核聚变研究所签订合作协议。在其后的3年里,我所在当时经济比较困难的情况下,仍动员和组织了全所主要的人力、财力和工程技术力量,投入装置的建设, T-7超导托卡马克装置及其低温系统进行了根本性改造,把T-7装置改造成能够开展多种实验的先进装置——当时中国第一个、世界第四个超导托卡马克合肥超环(HT-7)

    19941228日,合肥超环首次进行了工程调试并成功获得等离子体。1995年,合肥超环正式投入运行。合肥超环的建设和投入运行使我国的核聚变研究跨上一个新台阶,为我国和世界核聚变研究事业做出重要的直接贡献。在后续的装置运行维护中,经过多方面的改进、完善,装置运行的整体性能和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物理实验不断取得重大进展和突破,获得了一系列国际先进或独具特色的成果。HT-7装置的成功建造和运行,培养和造就了一批具有超导托卡马克稳态运行能力的磁约束聚变领域急需的人才,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专业学科配套的科研团队,卓有成效地推进了以我为主的国际合作研究,同时也促成了大科学团队精神的形成。这也为“九五”国家大科学工程HT-7U项目(即世界首个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东方超环EAST装置)的立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乃至对我国参加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合肥超环第118000炮数据图完整呈现在大家视线中后,两位刚加入团队的90后科研人员携手切开了合肥超环“退休”纪念蛋糕,寓意着从老一辈手中接过接力棒,再接再厉,继续追逐聚变之梦

    后记:20121012日之后,合肥超环将逐步退出等离子体所历史舞台,但许多年以后,带着一路风尘的装置部件抵达我所并开始组装的镜头,成百上千次控制室中整夜不灭的灯光,这一幕幕场景,永远不会被遗忘。

老中青三代科研人员齐聚控制室

老一辈科学家坐在实验监控屏幕前共忆往事

回忆  纪念  展望 祝福明天更辉煌

高大明研究员启动合肥超环最后一次放电实验

末次实验放电倒计时

陪合肥超环走完“职业生涯”最后一程

大科学工程团队部分成员在合肥超环前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