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由科技部主办的核聚变能发展研究人才工作会议在中国科技大学举行。科技部副部长曹健林、中科院副院长詹文龙、安徽省副省长倪发科以及教育部、中核集团的代表出席会议。国家磁约束核聚变专家委员会成员,ITER计划国内研究项目及人才课题负责人,长期从事核聚变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高校及科研院所代表等约180人参加了会议。我所所长李建刚等受邀出席会议,会议由科技部基础司司长张先恩主持。
会议旨在贯彻落实科技部、教育部、中科院、中核集团联合制定的《关于促进磁约束核聚变研究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进一步加快我国磁约束核聚变人才培养。会上,张先恩司长宣读了《指导意见》,其总体目标是:以派员参加ITER工程建设和全面消化吸收ITER技术为近期目标;以培养一批中青年学科带头人,选派一流科学家参加ITER物理实验、分享实验成果为中期目标;以掌握聚变能的核心技术、独立设计和建设聚变电站为中长远目标;建设一批人才培养基地,完善相应的硬件设施,有计划、有针对性、有梯次地开展人员培养与培训,以满足以ITER计划为主体的国际磁约束核聚变科学发展和国内核聚变能源开发的迫切需求。利用10年左右时间,培养2000名从事聚变科学与工程研究以及技术研发的各类人才,为我国核聚变能源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为落实《指导意见》,科技部决定成立“国家磁约束聚变堆总体设计组(筹)”,张先恩司长在会上宣读了文件。总体设计组由19名成员组成,万元熙院士担任组长,李建刚所长与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院长刘永研究员、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汪小琳研究员担任副组长。
曹健林副部长与会作了重要讲话。他指出,聚变能是最有希望彻底解决能源问题的根本出路之一。开发资源丰富和环境友好的核聚变能源,对于我国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和经济意义。鉴于国家对聚变能的迫切需求以及我国核聚变人才短缺的现状,我国急需着手构建一个层次、布局、学科合理的磁约束核聚变人才培养体系,通过一系列措施推动形成核聚变可持续发展的局面。《指导意见》的出台,对加快我国聚变人才培养,建立合理的人才梯队,对于我国参与ITER计划,抢占世界聚变领域的制高点具有重要的意义。
曹健林就如何落实《指导意见》精神、推进聚变研究人才培养提出了三点指导意见:一是要统一思想和认识,站在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着眼于开发核聚变能源,尽快构建合理的磁约束核聚变研究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一支可胜任聚变能源开发研究的人才队伍;二是要结合《指导意见》提出的总体目标,有计划、科学地按照人才成长规律开展聚变人才培养工作,最终达到满足国内聚变能源开发需求的目的;三是在具体措施方面,要注意结合自身特点来开展聚变人才培养工作。
詹文龙副院长在讲话中介绍了中科院核聚变研究和人才培养及队伍建设等情况,认为目前已具备了较好的基础。他对中国科大与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联合共建核科学技术学院,培养具有坚实理论基础和合理知识结构、卓越创新思想和实践技能的核科学技术高端科研、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寄予殷切的期望。他表示,在科技部的大力推动下,在全国各相关单位的支持下,一定能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促进中国核聚变能及未来先进核能的长足发展,中科院将继续大力支持这项工作。陈盈晖副司长和罗长森主任分别介绍了教育部和中核集团落实《指导意见》的有关措施和建议。
当天会议中,科技部基础司廖小罕副司长介绍了国家磁约束聚变发展研究“十二五”规划,科技部ITER中心副主任罗德隆作了《全面参与ITER计划促进我国核聚变人才培养的报告》,万元熙院士作了《磁约束聚变堆总体集成设计及人才培养》报告,我所李建刚所长作了EAST研究进展及人才培养情况的报告,高翔研究员介绍了2010年度ITER人才项目工作的进展情况。会议还听取了我国主要聚变院所和高校的其他关于人才培养情况的报告。
会场
科技部副部长曹健林讲话
中科院副院长詹文龙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