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科普教育基地2023年度终期科普绩效自评

发布时间:2023-12-06 字体大小: 【 关闭 】

  全国科普教育基地2023年度终期科普绩效自评 

  —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切实围绕“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两翼齐飞”的宗旨,发挥国家大科学工程体系优势,打造聚变能源科普品牌,开展科普研学、科普开放、科普进校园、科普培训等各类科普活动,打造具有示范性、引领性、创新性、群众性的特色科普盛宴。团结科研一线科技工作者,全年共组织开展50余场科普活动,接待来所交流参观1200余批,线下惠及公众超5万人。履行“国家队”科学传播职责,扎实推进聚变科学普及攀高峰。 

  一、科普研学游,推动“双减”政策落地 

  聚科研平台优势,合科学+艺术模式,以走出去、引进来的形式,前往安徽、北京、海南、青海、湖南、新疆、四川等国内多省份地区组织开展科普研学游活动,为60余所大中小学生超5000人带去聚变科普盛宴。等离子体所是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是学生团体开展科普研学的首选场所,仅暑假期间合肥市五十中、合肥潜山路小学、西园小学、红星路小学、安居苑小学等五十余所中小学校组织4000多名学生来所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全年共接待120余所超10000名莘莘学子探秘“人造太阳”大科学装置,汲取聚变知识,感受科学家精神。 

  二、大型科普开放日,公众争相走进国家级科研一线 

  513和14日,等离子体所参加中国科学院公众科学日大型开放活动,开放EASTCRAFT两大国之重器,并配备超导、材料、微波等系统实物,低温和超导磁悬浮互动实验吸引公众流连忘返,60余名科技志愿者参加开放活动,共吸引近20000人来所参观体验,活动在央广网、安徽新闻联播、新华网等主流媒体广泛传播报道,阅读量超过1亿。 

  1028日,聚变堆园区迎来首届中国(合肥)国际科学艺术节合肥未来大科学城聚变堆园区分会场活动,活动主题为“数字时代的科学与艺术”。通过组织专家论坛、主旨演讲、圆桌对话、科普剧呈现、科学艺术展示、科学艺术系列展览、科普文化艺术活动、科艺集市及非遗展示以及开放大科学装置优质科技资源、科学传播个性化活动等,60余名科技志愿者共接待10000余名社会公众来所交流体验,活动也在央广网、新华网、科普中国、学习强国等主流媒体传播,阅读量超过1亿。 

  三、参展国家级重要活动,聚变影响力与日俱增 

  本年度,等离子体所受邀参展中国航天日、中国品牌日、安徽科交会、长三角主要领导座谈会主题展、中国科博会、全国科普日等主场活动,等离子体所遴选核心聚变研究成果参展,聚变物理实验世界纪录、聚变工程技术产品、聚变技术孵化产业成果,彰显等离子体所在核聚变研究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展示大科学技术的科技硬实力,有效传播聚变科学知识,弘扬聚变科学精神,进一步提升全民对科学研究的认可度。每场大型活动参展受到各级领导的肯定,也吸引数万名社会各界人士来展位交流,在各大主流媒体宣传。 

  四、培养科普人才,聚变科普传承接续 

  等离子体所拥有一支以院士领衔,一线科研工作者为代表的科普志愿团队,覆盖超导、低温、真空、材料、电源等学科领域,团队成员共46人,博士以上学历占比75%以上,承担日常科普接待、科普活动、科普创作等任务,每年面向全所职工和研究生招收新成员,本年度新收成员6名,其中俄罗斯籍1名。 

  团队不定期举办“科学咖啡交流会”活动,团队成员交流总结,多次邀请外单位专家来所培训,也组织多次科普队员到安徽博物院、安徽省科技馆、紫金山天文台、东南大学等地开展科普交流,学习先进典型做法,提升科普工作技巧,探讨科普新模式。 

  等离子体所作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典型宣传试点单位,蔡其敏、张素贞等多人在省级媒体作为先进典型和先进工作宣传。科普主管蔡其敏获评省直机关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科普团队获评“典赞·2023科普安徽”年度科普团队。 

  五、获评多项科普基地,多项集体荣誉 

  本年度等离子体所获评“中国真空学会科普教育基地”、“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培训与实践基地”、“安徽省科普示范单位”,等离子体所科普团队也获评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院科普工作先进集体,得到了各级组织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 

  六、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一是科普资源不足。没有专门的科普经费,无法在科普作品和科普文创上做更多的提升,也无法对科普人员做更多的激励。二是科普形式单一,线上科普能力不足,没有专业的人才和设备支持日常的线上传播,运行缺乏活力,不能适应当前科技创新和科学知识普及形势发展需要。三是科普人员的能力有待提高,尽管团队成员的学历和专业水平都很高,但是需要对自身的科普表达水平加强学习,再加上科普活动日益增多,也需要加上队伍的建设,吸引更多的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普。 

  七、工作建议 

  一是希望从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工作管理层面上,出台一些激励措施,批复专门的基地运营经费,支持基地的建设和服务。二是出台一些政策或赛事,推动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三是加大优秀基层科普人员的表彰,科普工作离不开人,每个人都是活动成功举办的关键要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