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创作

红色党旗下,以匠心向科学致敬

2017-07-04 | 作者:任睿 |【 【打印】【关闭】

  2017年新年伊始,喜讯自首都传来,由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研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参建的“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BEPCⅡ)”获得2016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这一代表国家最高科技荣誉的殊荣,是中心几代人坚守大科学工程研制领域数十年的心血绽放,它不仅是对中心技术团队的肯定和鼓励,更是沉甸甸的嘱托和寄望!

  作为等离子体所成立最早的部门之一,中心在所党支部和各级领导的支持和指导下,从初级的零部件加工到集机械设计、低温超导、特种焊接精密测量、真空、特种线圈等跨学科复合型非标产品研制,从几十余人到38名党员,170余名群众,从等离子所一个基层党支部到2016年中科院以学促做选树典型,中心始终秉承着等离子体所“甘于奉献、团结协作、锐意进取、争创一流”的大科学文化精神,始终怀揣一颗“坚持不懈、不断创新、精益求精”的匠人之心,在大科学工程建造之路上砥砺前行。

  大科学工程的建造,绝不是件轻松活,很多时候往往是在荆棘地里硬砍出一条路。因此,对于中心而言,多年大科学工程的实战早已将“创新、突破、超越”注入每一位成员的血液,成为“人人皆创新,事事可创新”的坚定信念。

  在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液氦管的焊接过程中,85后的年轻党员小蒋大胆突破原有工艺,在极其狭小的操作空间内实现了焊缝质量的零缺陷,获得了国际组织的高度认可。

  每一次破茧成蝶,都是一次成长的飞跃。四十年光阴流逝,中心的成长手册中记下了东方超环、上海光源、中科大同步辐射加速器、中国散裂中子源等等重大科学工程,它们让中心仿佛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眼前始终澎湃着尖端科学的浪潮,而它们同样促使我们不敢松懈一日,“科学日新月异,我辈岂能彷徨”!大科学工程的高起点、大平台,使中心汲取着源源不断的科技神力,在一项项科学工程的洗礼中,成就着中心的今天和未来!

  如果说大科学工程探索的是一条未来之路,那么持之以恒便是对那未知的“圣地”最虔诚的向往。在中心的技术团队中,有很多工龄20年、30年甚至40年的“老革命”,他们日复一日做着同一工种,一件件臻于艺术品的产品将他们从葱葱少年打磨成各领域的“领头人”,换来的是精湛的产品质量和客户满满的信任。

  高级钳工陈师傅,就是一个对工艺近乎苛刻的老党员,在合作方的心里,只要是陈师傅做的活,几乎就是免检标志。在ITER高温超导电流引线的研制中,面对国外专家的质疑,陈师傅就是凭着股不服输的劲,使电流引线各项测试结果均优于国际组织的要求。

  既往辉煌终将成为过去,如何在科技竞争中保持优势并不断突破,需要新生力量的注入和培养。在老前辈和老师傅的悉心指导和传授下,如今平均年龄32.57岁的中心团队,80后、90后正日益成为主力军。

  2008年,大学刚毕业的小姜来到中心从事无损检测工作,彼时还是一张白纸的她已经成为拥有射线、超声、渗透三项检测三级证的“老师傅”,而在今年,更被中心推选为2017年中科院等离子所“优秀共产党员”。中心承建的大科学工程为青年人提供了学习和成长的广阔平台,而年轻人的“挑大梁”又为中心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有学者言:2016年至2025年,将是大科学工程的“黄金十年”。这对于多年来奋战大科学工程一线的研制中心来说,下面的一段话最能代表此刻的心情: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充满希望的时代,这也是奋斗不息的时代!

  时不我待,唯有迎风起航,方能不负韶华之光,不负一代代中心团队的心血累积,更不负多年来国家和社会的信任和瞩望。所有研制中心人已做好准备,就在这大科学工程的广阔天地中,为了中国的聚变梦,为了中国科技在世界的腾飞,为了“两个一百年”的宏伟蓝图,一路前行!